Presentasjon lastes. Vennligst vent

Presentasjon lastes. Vennligst vent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

Liknende presentasjoner


Presentasjon om: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 Utskrift av presentasjonen:

1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
青少年悲傷輔導 與自殺防治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

2 全世界亞洲區自殺最嚴重

3 自殺相關統計 80至91年自殺死亡人數及死因順位 年份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自殺死亡人數
1465 1381 1301 1451 1618 1847 2172 2177 2281 2471 2781 3053 死因順位 12 13 11 10 9

4 自殺相關統計 九十一年 十五至二十四歲主要死因及順位 事故 傷害 (1) 惡性 腫瘤 (2) 自殺 (3) 心臟 疾病 (4) 他殺 (5)
鬧血管疾病 (6) 先天 性畸型 (7) 肺炎 (8) 肝病 肝硬化 (9) 支氣管炎氣喘 (10) 死亡人數 1170 240 218 51 46 33 21 13 11 9 895 148 150 34 17 6 5 275 92 68 18 12 16 8 7 2 4 百分比 52.14 10.7 9.71 2.27 2.05 1.47 0.94 0.58 0.49 0.40

5 自殺相關統計 九十五年 十五至二十四歲主要死因及順位 自殺 (2) 事故 傷害 (1) 惡性 腫瘤 (3) 心臟 疾病 (4) 他殺 (5)
腦血管疾病 (6) 肺炎 (7) 先天 性畸型 (8) 糖尿病 (9) 支氣管炎氣喘 (10) 死亡人數 1115 264 187 60 33 21 19 16 9 7 895 148 113 39 26 12 8 5 275 92 74 10 4 -- 百分比 52.14 10.7 8.8 2.8 1.6 1.0 0.9 0.8 0.4 0.30

6 自殺相關統計 各國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的比較 台灣 日本 美國 德國 英國 新加坡 南韓 死亡原因 2002年 1999年 2000年
惡性腫瘤 125.8 107.8 121.9 123.7 128.9 113.9 118.3 腦血管疾病 41.5 42.3 27.7 37.4 39.5 43.1 70.1 心臟疾病 39.7 48.5 127.7 127.8 69.6 57.1 36.9 糖尿病 31.1 4.4 14.3 9.9 4.9 10.0 22.0 事故傷害 34.0 19.4 29.0 16.9 13.9 9.2 39.8 肝病肝硬化 17.8 6.3 7.1 13.1 6.9 2.7 19.9 肺炎 15.4 26.0 10.1 37.3 45.8 7.8 腎病變 14.5 6.7 6.8 3.7 2.3 5.3 5.2 自殺 11.4 17.7 9.0 9.8 8.2 12.0 高血壓疾病 6.6 1.8 7.3 2.6 9.1 8.4

7 自殺相關統計 九十一年 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自殺方式死亡人數 固體或液體自殺 家用瓦斯 其它氣體或蒸氣 吊死勒死或窒息 淹死 槍砲自殺
固體或液體自殺 家用瓦斯 其它氣體或蒸氣 吊死勒死或窒息 淹死 槍砲自殺 切穿自殺 高處跳下 其它方式 總計 死亡人數 30 50 82 10 2 37 7 218 百分比 13.8﹪ 22.9﹪ 37.6﹪ 4.6﹪ 0.9﹪ 17.0﹪ 3.2﹪ 100﹪

8 自殺相關統計 許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常被當作意外事件處理 (Guetzloe,1991)
美國精神協會1985年指出,實際上因自殺死亡的人數可能會是官方統計人數的兩倍到三倍

9 青少年自殺原因 1. 感情挫折—分手、情人移情別戀、失戀、 害怕懷孕 2. 學業問題—功課壓力大、升學失敗、學校 適應不良或人際糾紛
1.    感情挫折—分手、情人移情別戀、失戀、 害怕懷孕 2.    學業問題—功課壓力大、升學失敗、學校 適應不良或人際糾紛 3.    人生無意義(worthless & insignificant)、 感到無助 4.    家庭問題—父母感情失和、父或母另結新 歡   —與父母爭執、失和     —與兄弟姊妹爭吵、失和     —父母太忙疏於關心或父母偏心只顧 其他兄弟     —親人死亡、心情無法紓解、無法承 受痛苦

10 前言 失落 悲傷反應 自殺

11 失落的悲傷反應 〈一〉失落的定義 〈二〉悲傷反應 1.K-Ross階段理論:
否認、討價還價、憤怒、沮喪、 接受 正常〈單純〉與異常 〈複 雜〉的悲傷反應

12 失落 (一)從有到無 自我因‵有′而豐富完整 失落又使自我失去完整性 (二)從無到無
一個空洞沒有養分或遭受扭曲 的自我出現經營挫敗或失望型 失落

13 K-Ross階段理論 震驚否認:如逛醫院 討價還價:如逛神明 憤怒: 傷人或自傷 沮喪: 憂鬱 接受

14 三、正常〈單純〉悲傷反應 指標 正常(單純)悲傷反應 情緒反應 感覺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疲倦、無助、驚嚇、解脫、輕鬆、麻木
認知反應 (思考模式) 不相信、困惑、思念、死者仍在、幻覺 行為反應 失眠、食慾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退縮、作夢(夢見死者)、尋求與呼喚、坐立不安、嘆氣、哭泣、珍藏遺物、舊地重遊…

15 四、異常〈複雜〉的悲傷反應 延宕型悲傷:被禁止, 壓抑或延後的悲傷 偽裝型悲傷:以生理症狀或偏差行為偽裝悲傷
延宕型悲傷:被禁止, 壓抑或延後的悲傷 偽裝型悲傷:以生理症狀或偏差行為偽裝悲傷 慢性化悲傷:時間很長, 永未達到滿意結果的悲傷 誇大的悲傷:悲傷反應過度而影響正常生活, 如酗酒, 精神疾病, 創傷症候群

16 五、異常悲傷的原因 1.與逝者的關係—愛恨交織(衝突)、高度依賴等。 2.失落發生的情境—不確定的失落、多重失落、自殺等。
3.過去的經驗—憂鬱症、壓抑模式等。 4.人格因素—自我概念、抗壓性、性別、排行、年齡等。 5.社會因素—文化、種族、宗教等阻礙悲傷。

17 六、悲傷輔導:引發正常的悲傷 悲傷輔導的四項任務( Worden‚ 1991) (一) 接受失落的事實(現實感)
(二) 經驗悲傷的痛苦(feel the feeling) (三) 適應(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 (四) 重新建立其它或新關係

18 七、未解決之悲傷的幾個線索 1.有新的悲傷時會論及舊悲傷 2.相當小的失落也會引起緊密的悲傷反應 3.在其它事件中出現失落的議題
4.生活方式有徹底的改變,如拒絕親密的朋友 5.顯示出臨床上憂鬱的現象,尤其是罪惡感、低 自尊或出現敵意 6.逐漸出現自我毀滅的行為 7.會強迫性地模仿死者 8.個案尚未移開死者的物品 與死有關的病 9.個案發展出與死者類似的病徵或懷疑害怕得到

19 自殺的定義 想死 殺自己 死了 死亡者明知其直接或間接之行為會帶來死亡結果者

20 他們為何想死? 從憂鬱到自殺 憂鬱的徵兆 自殺的徵兆

21 從憂鬱到自殺 憂鬱狀態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情境是: (一)一切事情都是一團糟:核心事件與 邊緣事件糾結成團 (二)心理上的痛苦:墜入痛苦的深淵,
無以自拔 (三)失控感:自覺無法掌控事件與自己 (四)無人支持或協助:自覺孤獨與不被 重視

22 憂鬱的癥兆 1.缺乏興趣 8.有悲傷、無助或擔憂的感覺 2.食慾變化 9.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力 3.睡眠模式的變化 10.不正常的想法
1.缺乏興趣 有悲傷、無助或擔憂的感覺 2.食慾變化 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力 3.睡眠模式的變化 不正常的想法    4.缺乏活力 具侵犯性或負面的行為    5.過分的苛責某人 經常坐立不安    6.對自我有負面的想法 身體病痛或抱怨的增加   7.學校表現變差   注意力很差   (Shamoo&Patros,1997)

23 面對自殺者發出的求救訊號 1.憂鬱 2. 威脅要自殺 3.先前的自殺企圖 4.無望或無助的感覺 5.談論自殺或令人絕望的事、專注於死亡想法
       1.憂鬱        2. 威脅要自殺        3.先前的自殺企圖      4.無望或無助的感覺        5.談論自殺或令人絕望的事、專注於死亡想法        6.感到焦慮或緊張      7.從家人或朋友退縮回自己       8.暴力或無法控制的行為       9.藥物或酒精濫用     10.送走有價值的財產或是作最後的安排 11.突然的行為改變

24 面對自殺者發出的求救訊號 1.離家 2.學校出席的突然改變 3.學校表現的改變 4.厭煩 5.無法專注 6.覺得自己沒有用 7.抱怨身體狀況
8.睡眠模式改變 9.親近或是熟悉的人在最近自殺 10.飲食習慣改變 11.在消沉一段時間之後,突然的或沒有預警的亢奮、騷動行為

25 自殺語言 1間接的陳述 「他們沒有我會更好」 「誰在乎呢?」 「若我不在也無人在乎」 「此痛苦不會太久了」
「你是否曾想過死亡會是什麼滋味?」 「我真希望躺下去永不醒來」

26 自殺語言 2.直接的陳述 「我想要死」 「我無法再承受,我想完全結束掉」 「我很難過,真想放棄一切算了」 「死了就沒有痛苦」 「我正在自殺」

27 如何判斷自殺危機之程度? 低(low)危機者出現孤獨無助感受與低憂鬱狀 態,有模糊的自殺想法或計劃也有重要他人或 支持系統
中度(medium)危機者開始出現無力與無望感, 有自殺的想法,開始醞釀或形成初步的自殺計 高度(high)危機者有明顯心理上的痛苦(psychological pain),呈現高度焦慮,否認有任何的支持,甚至酗酒、嗑藥等生活失序情形並實際發展出自殺的計劃。

28 誰來從事自殺防治? 三種介入層次(intervention levels)
第一種是人人(every person)介入層次,任何人都可以是預防自殺者,家人、親朋或同學、同事等。 第二種是技術協助者(skilled helper)介入層次,也是半專業(para-professional)輔導者如消防隊、警察、學校教師、機構行政人員等經由初級訓練以協助預防自殺者。 第三種是專業的(professional)介入層次,如醫師、心理師、專業輔導者等,協助中高度自殺危機者。

29 與自殺傾向者溝通 溝通的目的是: 1.釐清自殺可能之各種因素或壓力源 2.增加個案的現實感 3.加強正向的自我概念 4.改善情境

30 自殺溝通的「三要」介入原則 「三要(Do)」介入原則: 1.要傾聽:這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2.要建立關係。
3.要針對自殺當事人尋找自殺的各種可能性。 (1)    Who:有無其他的人牽涉其中? (2)    What:什麼事件引發使他們有此決定? (3)    When:計劃何時自殺? (4)    Where:計劃在哪裡自殺? (5) How:他們打算用何種手段或方法尋死?

31 自殺溝通時的「+不(don’t)」原則 不要說「你不能自殺」(you can’t do it.)。
不要說「你不敢自殺」(you wouldn’t dare!)。 不要說「這只是一種階段,它會在一夕間消失殆盡」。 不要陷入與自殺者討價還價的困境。 不要對自殺者所言之事表示震驚 。 不要答應你做不到的事 。 不要陷入自殺價值(或意義)的爭辯 。 不要使自殺者落單 。 不要對過去自殺的企圖使用「成功」或「不成功」的字眼。 不要為自殺者尋找活下去的各種理由。

32 其他做法 1. 要求繳械。 2. 簽契約(口頭或書面契約)。 3. 協助自殺者尋求專業的協助。 4. 請求自殺者的家人協助。
1. 要求繳械。 2. 簽契約(口頭或書面契約)。 3. 協助自殺者尋求專業的協助。 4. 請求自殺者的家人協助。 5. 學習同理心的溝通技巧,不急著糾正個案的悲傷 反應。 6. 根據自殺徵兆,勇於與自殺傾向者溝通。 7. 善用社會資源協助自殺傾向者。

33 學生生活中的失落與悲傷 學校生活 家庭關係 與師長的關係 與父母的關係 與手足的關係 人際關係(含感情事件) 課業壓力 父母的期望 學習習慣
與父母的關係 與手足的關係 父母的期望 生活習慣 學校生活 與師長的關係 人際關係(含感情事件) 課業壓力 學習習慣 自我期望 (興趣價值觀能力等) 自我概念 (自信¸自愛)

34 資優生自殺傾向相關因素 1.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 ,有特殊的自我概念, 自省能力高。
2. 特定的失敗定義, 習慣取得A分數, 視B與F無異。 3. 不主動也不習慣尋求協助。 4. 家人或師長的期望高相對造成壓力。 5. 家人或師長的放心易造成疏忽自殺徵兆。 根據自殺徵兆,勇於與自殺傾向者溝通 善用資源協助自殺傾向者

35 走進花園,走出悲傷 台北護理學院悲傷療癒花園 癒花園 源起(社會背景)
走進花園,走出悲傷 台北護理學院悲傷療癒花園 癒花園 源起(社會背景) 生命事件中自然與人為的失落 脫序的社會, 模糊的規範 不定的人際關係, 紛擾的情緒 傷人,自傷與自殺事件的隱憂

36 悲傷花園化 的意涵 Wolfelt(1996) 1.能自我照顧 2.能尋求協助 與人溝通或尋求專業諮商 3.能與憂愁和解 與悲傷共處
運用開墾心靈的工具 2.能尋求協助 與人溝通或尋求專業諮商 3.能與憂愁和解 與悲傷共處

37 走進花園 走出悲傷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自我照顧 釐清與失落的關係 認識失落的本質 統整自我人格 發展自我身份 尋找意義, 接受支持

38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人際互動或心靈諮商
走進花園 走出悲傷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人際互動或心靈諮商 承認失落 與痛苦相遇(feel the feeling) 找到內在的新平衡 探索生命的假設, 再確立生命意義 嘗試改變, 重建新生活

39 走進花園 走出悲傷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透過自我照顧或人際互動或 專業協助 (心靈諮商) ↓ 邁向和解 為新的人生許一個新心願

40

41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自我照顧 釐清與失落的關係 認識失落的本質 統整自我人格 發展自我身份 尋找意義, 接受支持

42

43

44

45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人際互動或心靈諮商
走過失落與悲傷的心理歷程: 人際互動或心靈諮商 承認失落 與痛苦相遇(feel the feeling) 找到內在的新平衡 探索生命的假設, 再確立生命意義 嘗試改變, 重建新生活

46

47

48

49

50

51

52 歡迎參訪 癒花園 教學廣場 綠屋展示區 園藝區 心靈諮商區 追思平台 大草坪 心願池 和解花園 綠籬 涼亭 花架 家庭追思丘 砂坑 小碼頭
歡迎參訪 癒花園 教學廣場 綠屋展示區 園藝區 心靈諮商區 追思平台 大草坪 心願池 和解花園 綠籬 涼亭 花架 家庭追思丘 砂坑 小碼頭 陶磚步道 流泉 眼淚池 解說牌 無障礙坡道

53 結論 在生命困境掙扎中的人需要陪伴者 大環境 陪伴者 自殺青少年

54 結論: 打破死亡禁忌:鼓勵人們理性面對自己的死亡 打破告別禁忌:鼓勵人們參與重要親人的生離死別過程,勇於告別、避免遺憾
打破悲傷禁忌:尊重彼此有悲傷權利 打破自殺禁忌:預防之道在於 能討論自殺相關議題


Laste ned ppt "林綺雲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

Liknende presentasjoner


Annonser fra Google